静乐三中网讯:
观 课 手 记
静乐县第三中学副校长赵旭东
日前,静乐县“中国梦·劳动美”教职工技能大赛正如火如荼进行,笔者有幸以“评委”的身份受邀参与此项活动。
初中数学的决赛由静乐县实验学校承办。主办方安排有方,承办方组织有力,参与决赛的八位做课教师大多是我县各校选送的30周岁左右的青年教师,个个年富力强,追求卓越,都是所在学校的教学骨干,他们各显神通,课堂都有不俗的表现。
八位教师执教的都是八年级上《分式的基本性质》。本课探究是核心,类比是关键,理解是重点,应用是难点。他们对所授课题都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目标清晰度高,教学内容承载量大,练习设计针对性强。
做公开课真的很难,一上讲台既要尊重学生,尊重评委,还要面对来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各方面的评价,有时甚至是诘难。作为一种学术探讨,业务交流,感觉把某些值得“商榷”之处分享出来,既是责任,也是善意,瑕不掩瑜,爱意满满。
公开课呈现的第一个特点是课堂进展不够“乱”。整堂课几乎一帆风顺,光滑顺溜,圪节毛毛没有。一个平静的水面,抛入一块小石头,尚且能够形成一波涟漪,何况一个班级,三、四十个鲜活的生命异口同声,众口一词,没有不同的声音,这是不大正常的。
公开课呈现的第二个特点是过渡依赖多媒体。一节课几十张幻灯片,数量多,变化快,画面稍纵即逝,学生目不暇接,难以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的空间。此外,教师过于注重预设,课件控制教师,教师控制学生,全心全意遵照课件“剧本”有序推进,课堂呈现出高密度,高速度,高强度,高难度的特征,最终导致学生慌慌张张过场多,冷冷静静思考少,毛毛糙糙失误多,明明白白感悟少。
公开课呈现的第三个特点是“三多三少”。三多,一是内容讲授多,二是教师包办多,三是环节设置多。例如练习题的选取量大形多,讲解法不讲想法,讲推理不讲道理,这其实是讲题的大忌。试想,如果整节课几乎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自问自答或与学生齐答甚至抢答,一路平安,不出问题,这样的课还上的有啥意义。教师的脑子,学生的嘴巴,用教师的思维代表学生的思维,本质上仍然是包办行为。要知道,包办过多的最大效益就是让学生越来越厌学,而教学最大的敌人就是学生厌学,降低“厌学率”就是提高升学率。所以,我们还是尽量减少包办。每一道题呈现出来之后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展示、点评。紧盯学生的疑点,肓点,错误点,然后把获取的这些“问题点”作为教学资源,精讲精练,引导启发,强化基础,狠抓落实,步步为营,层层深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整个教学设计都落实在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始终以方便学生学为教学立足点。此外,一节课环节设置过多,追求面面俱到,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欲速则不达。“三少”是板书示范少,安静思维少,学生问题少。一节课几乎没有学生积极或主动回答问题,更不必说提出问题,即使与老师互动也多为“嗯”“是”“对”等单音节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一课,学生能够提出的问题其实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分式的分子分母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为什么是乘以或除以而不能是加上或减去?分式的符号法则是改变两处才能使分式的值不变,为什么不能是一处或三处?……,可惜,咱们的学生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总体感觉仪式性的表演粉饰着实质性的进展,教师缺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手段与灵感,学生缺乏猫吃鱼,狗吃肉,奥托曼战胜小怪兽那样的从容与自然。
公开课呈现的第四个特点是评价用语枯燥单一,缺乏新鲜感。基本都是“很好”真棒”“非常好”等短语,耳熟能详,不痛不痒,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心理触动。鼓励学生举手也只是“举手”“举手”“请举手”,无论教师怎样“请求”,学生始终无动于衷,缺乏有效手段让学生“本能”地主动参与,跃跃欲试。
公开课呈现的第五个特点是谁举手,谁展示。课堂要关注全体学生。谁举手,谁展示,有点像生活中“谁闹谁有理”“哪个孩子哭,就给哪个孩子奶”,本质上还是重点关注了“强势”学生,忽视了弱势群体,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公开课呈现的第六个特点是重结论应用,轻过程探究。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的三个终极问题,理清每个知识的来龙去脉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公开课呈现的第七个特点是重课件,轻教材。教材是课标的体现,一定要认真使用教材。2022年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以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课标作为国家意志,是中高考的“终极大BOSS”,我们“惹不起”,所以我们的教与学都要“立足书本世界,联系生活世界,提升精神世界”,练与考都要“着眼生活世界,回归书本世界,内化精神世界”。我们日常的教学,就是在日复一日中在宏观上很好地回应中考命题中不可回避的三大终极问题:“考什么”——书本世界,无思维不命题;“怎么考”——生活世界,无情境不成题;“为什么那样考”——精神世界,无价值不入题。
本次活动的定位是教职工“技能大赛” 。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结课技能……,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作为教师,最重要的的技能是什么?我们觉得应该是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技能。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至少应该是目标清晰有效,导入引人入胜,情境高远辽阔,活动深度参与,评价直达人心,小结意味深长……讲授时或将错就错,欲擒故纵,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慢条斯理,娓娓道来,如同文火慢炖,让知识的精髓慢慢入味,醇厚绵长;或激情澎湃,一气呵成,如同大火收汁,满是干货,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结合我县当前的生源情况,以及诸位在做课中的具体表现,不妨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不要低估学生的知识储备,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再精准补充那些学生尚未触及或阐释不足的关键之处,这样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避免知识轰炸。教师应深知学生的吸纳能力有限,过度填充只会引发 “消化不良”,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与初衷背道而驰。教师应深谙教学节奏的把控,疏密有致、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内容。
第三,着力应对学生学习内驱力匮乏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但这是当前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课似看山不喜平。解决学生的问题,还得从改变课堂做起。
第四,构建师生深度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妨适度打破单向灌输的僵局,构建师生深度互动、携手共进的教学模式,或许课堂会呈现全新活力。
第五,适度利用课件,盘活现有资源。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什么?课标?教材?教辅?课件?都不是。 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对于教师来说能准确把握课标,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是知晓教育常识的好老师,远比重教辅,轻教材,甚至用教辅代替教材的违备常识的教师高出不知多少个维度。但是,更高水平还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老师。学生学起来,其他“身外之物”都可以成为学生的重要帮手,如果学习的内驱力调动不起来,再好的教辅资源也真是“身外之物”,所以学生是最重要的资源。
美好的数学课堂能够给人带来感官的愉悦,顿悟的享受,灵感的惊讶,最终让学生感觉“数学好玩”,既维护了学生的学习天性,又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还延续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命。毕竟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只要肯努力我们都是幸福的人。
当教师很难。真诚祝愿我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