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记静乐一中“博雅”阅读社团
在这春意丰盈的人间四月天,绿意与心灵双向奔赴——静乐一中“博雅”社团将阅读种子洒向静乐一中莘莘学子的心田。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声琅琅,墨香盈盈,本就是学校最美丽的风景,同学们在繁忙学习的闲暇之余,走入书籍中,在一行行的文字中逐渐沉静,进入灵敏而专注的状态,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能够共情,能够独立思考,学会欣赏世间千姿百态的美,学会从纷繁生活中辨别判断,从书籍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
“博雅”阅读社团在2021年12月起每周一次共读《诗经·国风》,“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它虽隔三千多年,但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
从李亮堂老师、王一鸣老师和胡艳老师分享的《召风·小星》、《周南·桃夭》、《豳风·七月》中,从韩泽涛同学认真分享的《周颂·烈文》中,我们得知《诗经》是一面镜子,可以熟悉了解历史和过往劳动生活的场景。
从周晋华老师、李旭华老师、周秀萍老师、杨秀川老师、高雪松老师分享的《召南·摽有梅》、《秦风·无衣》、《邶风·柏舟》、《邶风·燕燕》、《卫风·木瓜》中,从李丹同学、高慧同学和牛静芳同学分享的《王风·君子于役》、《邶风·式微》、《邶风·静女》中,我们明白《诗经》是一首情歌,可以欣赏古今人世的千百风情。
从宋昕瞾老师《从<诗经>看古人观念中的玉》的主题讲座中,我们了解《诗经》是一部博物志,可以认识草木人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从张敏楠同学分享的《周南·樛木》中,我们认识《诗经》是一册人物集,可以结识热爱生活的人们。
我们来听听阅读社团同学的读后心声
“品读完这首诗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诗中的每一个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的怀才不遇,却又不舍离开的爱国思想,充分展示了一个正直之士的责任与爱国之心。这种品质,这种情怀,就让我想到汉代郑玄所说的“臣之不遇君,犹不忍去,厚之至也。”这不就是作者的真实写照吗?让人心生敬佩。”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有谁不会因此感伤,回头看,已物是人非,主人公只能通过观察、抚摸来勾勒亡妻的模样。只盼在死后,能够穿上这件绿衣去见同样思念丈夫的妻子,这样,主人公的心情才会有些许安慰,“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就让“我”对你的思念寄托在这一件绿衣上,永不消亡。”
“这是一首多么动人的情歌啊!不抒情,不言情,却句句情真意切,诗中没有直接描述“游女”的情貌,这便给了我们无尽想象,到底多美,美得让河对岸的男子为之叹了又叹,这美的不可方物的女子,让男主人公望着广阔无垠的汉江水发出一声接一声的叹息,心爱的人就在眼前,可此情难述,此愿难现。这让我想起晏殊的“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这便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小吏的辛劳与无奈,是时代所造就的,但小吏勤勤勉勉的态度,值得肯定。小吏无上升之路,尚且勤勉,而我们如今生在这美好的时代,能者上,庸者下,只要肯努力,就会有一条通天大道,青云直上,那我们又有何种理由不努力?正所谓命由天定,事在人为,小吏的悲哀,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我们更要把握这个机会,不辜负这青春年华与充满机遇的时代。”
“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仍然是必须提倡的社会公德,愿我们都能继承和发扬这以优良传统,使亲情更加浓郁,要时刻记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大凡失去亲人的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心中难以自持,出处行止,总有一种惘然若失之感。这位男子回到家中,看到妻子所做的绿衣,似乎看到妻子穿着绿衣坐在自己身边。但定睛一看,哪有她的身影?物在人亡,所爱者已长眠于地下,“绿兮衣兮”如闻含泪深情呼唤,悲切叹息之声。“曷维其已”“曷维其亡”,可感其痛不释手,情感的深挚痛楚,就像吴协生说的那样“忧虽欲自止,何时能止也。”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因此,在《诗经》共读中,我们不仅读到诗歌,更读到生活,更懂得生活。
乐读者,可嗅得墨香;山读者,可嚼出智慧。在“博雅”阅读社团,我们把时间放慢,将“阅”到的知识融汇于心,提炼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自己的行事风格。阅读希望之星火已点燃,书香文明必然充盈静乐一中的校园。
文:博雅社团
编辑:信息中心
静乐一中微信公众号 静乐一中简介
点击图标 ·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