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文苑 > 追忆家父与我们一起学习的日子

追忆家父与我们一起学习的日子

2017年05月13日 14:17:37 来源:杜家村镇中心小学 访问量:472 作者:王应平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追忆家父与我们一起学习的日子

杜家村镇中心小学  王应平

    本人出生于堂尔上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代是在生活极度贫困中度过的。那时,姐弟四人和睦相处,共同学习,其乐融融,给生活平添了不少的乐趣。而今我能站在三尺讲台,做着看似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是于家父孜孜以求的教诲分不开的。

我们老家原本是杜家村镇舍科村,在民国年间曾祖父迫于生计到堂尔上乡汉沟村为大户人家做着“粉师傅”的活计。因为曾祖父高潮的技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受东家喜爱,从此便携一家老幼定居下来至今。

说到父辈那一代人,应该从他们的受教育情况说起。大伯是一家长子,也不知念过什么样的书至今无法知晓,只知道他在部队上呆过几年的时间。老人家从我记忆那会起就做着生产队的保管,记得他那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农业社财物进出数量什么的,想来也是半个小学生毕业生的文化程度吧。父亲在家中排行老二,从当时的三完小(现杜家村镇磨管峪小学)毕业。在我的记忆里,他除了一如既往地做着繁重的农活外,还当过农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十数年之久,还做过村上的记分员,后来当过“民选”村委会主任。在国家首次提倡“扫盲”的那阵子,担任过一段时期的农村扫盲文化教员,积极创办农民夜校,着实让村里不少青壮年文盲初步认识了自己的名字,进而学会了不少的农业基础知识,受到村民的仰慕。

母亲,在她们兄妹七人中是最聪慧的一个,论文化她却是一天书也没读过的“正统”文盲。可她老人家口算的本领在兄妹几个当中无人能比,就是在我们村同龄人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口算”专家。在儿时的记忆里,到当时代销点置办生活日用品,她心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就连老售货员也赞不绝口;更为奇妙的是小学分数应用题她也不知用什么办法就会轻易算出准确结果来,而父亲还得用方程什么的才能做得出来。只可惜上苍捉弄人,让这样一位聪明妇女错过了上学念书的大好时机。

按说,幼年时期我们家这样的文化程度在村里也属上乘,深受村民的羡慕。也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能进入教师序列,期间家父家母含辛茹苦的教育功不可没。

我的小学生活是在农业合作社时期度过的,还是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家父做着村里的民办老师。那时的民办老师每天挣着村里十分的工分,每个月村里还补贴着七元钱。即便父母起早贪黑做着农活,也无法养活我们一家六口人。为了多挣些工分,父亲最终痛下决心离开了他钟爱的讲台,从此走上了务农道路。从我小学四年级起,父亲为了不让我学习成绩因他离开讲台受到影响,无论多晚多累每天晚间都要为我补习数学功课,甚至从家里仅有的一点钱里拿出一部分来为我购买课外书籍。这样的辅导工作一做就是二年,无论寒暑从不间断。每天他总会为我把次日学校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做认真细致的讲解,并监督我完成课内作业,空余时间就是做那本叫做《小学数学100例》的课外书中的作业题。

得益于家父的教诲,我在小学毕业那年夺得了学区第一名的好成绩,有幸被当时县城红卫岭中学(现静乐二中)录取为初一重点班新生。回想起来,要不是父亲的执着精神,哪会有那么的进步?在初中学习的三年间,父亲不止一次地拜访过我的班主任李丙效老师,了解我的学习和思想情况。一晃初中毕业了,父亲接受了同村在静乐一中当教导处副主任的李永林老师的建议,让我进入静乐一中继续学习高中课程。那时候农村经济有所好转,基本解决了吃穿问题。父亲始终如一让我在高中学习,最终考入了当时的五寨师范学校,成就了他教书育人的梦想。

说到父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就不能不提到姐姐。姐弟四人中姐姐是最大的。姐上小学那会,正值父亲在村里当民办教师,她自然受到了父亲的关照,成绩是她们那一帮里的佼佼者。后来到邻村上初中是要走读的,其间母亲风雨无阻为她做饭整理上学用品自不必说。记得有一度时期姐产生了弃学的念头,父亲知道后自然是非常生气。记忆最为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父亲盛怒之下,罚姐姐站了整整一天,此后就是无休止的训话,直到监督她念完初中。

二弟学习懒惰。那时的初中毕业生能考到中专就意味着可以找到一条就业之路。为了二弟的将来,父亲硬是让他在初中足足学了五年。临了赶上了中考加分的政策,没能如愿录取,不得已上了县城高中一直到高二。那会我已经师范毕业走上了讲台,为了鼓励他上进努力,我利用星期天的空闲时间去学校多次看望他,顺便添补些生活用品,带他出去改善一下伙食。只可惜二弟在高二那年患上了重度神经衰弱症,不得已辍学回家,从此走上了漫漫打工之路。时至今日,他在感叹命运不济的同时,总也忘不了父亲对他的悉心培养之恩。

三弟生性顽劣,是个标本式的孩子王。为了不让他走上歧途,父亲几乎找遍了附近所有的初中学校,总算令其初中顺利毕业。尽管如此,三弟最终没能考上父亲理想中的学校,实在是有违他老人家一片苦心。

如今,家父已经过世二年。每每想起家父在世的日子,音容笑貌依然如故。现在我的两个孩子也在我夫妻二人的努力之下都步入大学殿堂,虽然不是那么优秀,总算了却了他老人家的一片心愿了吧!

父亲作为一介草民,虽说受过几天的小学教育,但与时下高等教育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但父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人生轨迹,才能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他无怨无悔地从事着繁重的农活。我们这一辈人继承了他老人家的这一信念,将对子女的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相信有付出必定会有回报。

愿父亲九泉之下安息!

 

 

2017年5月13日

 

 

  • 附件(1个)
  •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docx (15kb) 下载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教育体育局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静乐县基础教育网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