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文苑 > 琐忆•王老师

琐忆•王老师

2016年09月30日 01:07:57 访问量:409

 

    琐忆·王老师

     贾喜才

在省教育学院学习的两年中,我有幸遇到不少良师益友,他们对我的影响和濡染,给我的教益和启迪,足以使我受用一生。教中国现代文学的王耀文老师,便是其中之一,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这不仅是因为老师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讲课风趣、引人入胜,更主要的是因为老师有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魅力。也正缘于此,我真想尊师为先生,然而时下“先生”被其他行业高频度地借用盗用,终于没有脱口喊出。

老师说过,自己是因为喜欢诗,尤其是现代诗,在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同时,不惜付出两个人的工作量和艰辛,来给我们兼代现代诗歌课。老师在教学之余,还从事现代诗歌研究,担任《诗探索》编委,在中国现代诗歌风格、意境和民族性等方面的研究中,有十分独到的见解。当时正值师母出国深造,老师一方面要进行繁忙的教学和研究,一方面还要操持家务、照顾小孩,集人之师、人之母、人之父于一身。工作、生活的重荷和怀人思亲的苦闷,并没有使老师表现出丝毫的疲惫和颓唐。他虽然身材矮小,但在学生面前总是腰板挺直,目光犀利,表情严肃,讲课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讲到兴致之处,一改不苟言笑的神态,变得亲切和蔼,随即背诵大段的诗句和文章,深深陶醉于其中。他那能洞察一切的锐利而深邃的目光,宽大而睿智的额头,极富思辨的连珠妙语,每每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我的脑海中多少年来依然如此鲜明,历久弥新。

诗歌是社会的神经,时代的触角,对于社会历史有着极为敏锐和深刻的感知。长期专注于诗的研究,使老师更加深化了对我们民族性的感悟,也特别加深了他对我们民族劣根性的认识,表现出一个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谈及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他不无痛心地指出,虽然这些发明给人类带来巨大影响,但这是基于我们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经验的自然积累,而非严格的实验实证研究结果,可以算是“技术”而非“科学”。因为缺乏严谨务实的哲学支撑,中国古代的生产技术没有跳出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的窠臼,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影响了中国人的创造力。老师此话这并非妄自菲薄,近现代许多常用见的发明创造,鲜有中国人的成绩。他尖锐地指出,我国自先秦出现百家争鸣之后,就再没有出现过有影响的思想家,国人的思想贫乏由来已久,进而丧失创造精神,以至于连“裤衩、奶罩,高速公路”等的发明都出自外国人之手。我清楚的记得,老师此言一出,课堂上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同学们脸上洋溢着醍醐灌顶的兴奋表情。马克思曾说过,工具的批判代替不了批判的工具。对于大学生来讲,教会学生认识社会人生、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想,显然比单纯传授知识要重要的多。当前国家国力强盛但自主创新不足,“中国创造”之路艰难漫长,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深思吗?

鲁迅是老师最为推崇的一代思想巨人。在老师心目中,似乎鲁迅的思想和人格更令他敬仰,他更热衷于推介鲁迅的思想和人格精神,力求把他放在现实和人性的底片上,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鲁迅毕生“仇猫仇狗”,不屈于黑暗势力、不屑于达官显贵。因为猫狗都是主人掌股之中的玩物和工具,为了一根骨头,媚态十足,摇尾乞怜,常常欺凌弱小,这是鲁迅所不齿的行为。老师讲到此处,便扬起手臂做出打猫的架势,绘声绘色地描述鲁迅如何一遇到猫就总捡石头赶跑的情形。对鲁迅曾批判过的国人喜好围观、麻木从众的集体无意识行为,老师列举了自己耳闻目睹的例子,十分不屑于这些熙来攘往的市井之气,他痛陈其种种罪状,对这种国民劣根进行了深入的揭批和无情的鞭挞。我知道,现实中的老师虽不至于“仇猫仇狗”,但他绝不依附权势、决不摧眉折腰、更不当围观者和“无意义的看客”,他愤世嫉俗,遗世独立,以自己的方式,始终保持着一份坚守、一个完整的本我,使自己在学校里、在学生心中,维系着一个高傲而孤独、敏感而强大的灵魂。

王耀文老师出生于太行山腹地的革命老区左权。大山的养育之恩,使他深怀对大地的眷恋、对乡间气息的向往,始终保持了一种朴实的形象和真诚的内心,虽然他是满腹经纶的学者。城市的充盈的现代物质文明和开放诡谲的市井文化,并未消磨他的乡土情结。记得讲艾青的诗作时,他在课堂上痴迷地吟咏艾青的《黄昏》的神态和语调,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他用一种幽幽的语调吟诵着艾青的《黄昏》:我永远是田野气息的爱好者啊……/无论我飘泊在哪里/当黄昏时走在田野上/那如此不可排遣地困惑着我的心的/是对于故乡路上的畜粪的气息/和村边的畜棚里的干草的气息的记忆啊……读到此处,他扬着浓黑的眉毛,眼里闪着温润的光,嘴角微微努动着。诗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声音,黄昏是最容易激发乡愁的时间。他的思绪和情感徜徉于艾青诗所创制的广袤而沉郁的大地的意象之中,游走在故乡昏黄的田间小路上。那弥散在黄昏里的浓烈的乡野气息,激活了他久久沉寂的初心,那是对于土地、对于乡间的母子般的深情。他灵魂的那一头,永远拴在故乡的土地上,固执而深沉,坚韧而刚强。

曾记得早春的一个傍晚时分,在学院操场边上,我远远地看见了老师。西坠的夕阳向大地投射下最后一抹绚丽的橘红色光芒,西方的天空变成了突兀的亮白色,天幕空灵而寂寥。操场上几个孩子在操场踢球嬉戏,老师手里拿着一个饭盒,看着场内返青的草地,孩子们热火朝天的活动,他目光空寂,似在等待什么、思考着什么,也许是等待他的孩子回家吃饭或是什么。那血色黄昏里,料峭的春风撩着他额前那一绺稀疏的头发,鼓起他肥大的裤管。他表情肃穆凝重,长久地等待着,凝望着那春风里的骚动,寒意中的清新。

望着血色的残阳下的王老师,那一刻我脑海中竟构成了一幅悲壮雄浑的画面,那是一位思想探路者在日暮苍山孤旅之中的彷徨,那是一位文化独行者站在社会莽原上面向远方的踟蹰。面对眼前的情景,我竟莫名地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鼻子里酸酸的,居然替老师孤独起来。我知道,在人生的征途上,当一切喧嚣归于沉寂,有时确有“枯藤老树昏鸦”的悲怆,确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寞,确有“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感伤。然而,关山苍苍,长歌萧萧,英雄无泪,我坚信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高贵和强大,是不会让自己甘于平庸的。西天燃烧着的云霞,不也会引燃明天吗?何况,在他的面前,有孩子、有诗和远方,还有明天的太阳……

(贾喜才)

编辑:周小宏
上一篇:教师的职业幸福
下一篇:秋叶情思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教育科技局 特此声明。